過去不代表未來 – 投資者的迷思
9/16 的說明講座感謝來自各地的朋友熱情參與,其中也提出一些常見的迷思問題。
這幾天針對這一些問題來幫各位解答困惑。就事實上而言,這些問題股魚也曾經遭
遇過,所謂「陽光底下無新鮮事」的道理就是這樣。
唯一的差異在於,過去股魚靠自學與實際的體驗來找出問題的解答。
現在我有能力直接告訴你答案是什麼。
在告訴你答案之前,希望每位朋友要能夠理解我對於股票的原始出發點。
我所有的邏輯都建立在幾個基礎觀念上:
1.購買股票是一種取得股權的行為,公司的實際現金流上升的時候能分配給股東的利益越強
2.強者恆強。體質強健的公司會創立正向循環、吸引好的人才集中,創造更好的收益能力與回饋股東
財務優質的公司必定存在「正向循環」與「穩定成長」兩個特色,這樣的特色會反映
在財報上面而財報投資人就是要找出這樣的公司。
故投資並沒有標準解答,答案都是配合投資人本身的基礎邏輯而產生。在接受這個答案以前請先想一下
,個人的投資理念是否認同。無法認同這樣的基礎想法自然不會對答案產生共鳴。
談財務的數字其實是很枯燥的。我們換個方式來講這個問題,
一個關鍵問題:未來是建築在過去的堅實基礎上,你是否認同?
我們將場景換成小孩的學習歷程與考試。會讓你更容易理解這樣的狀況..
假設你的小孩目前就讀國小五年級。過去每次的考試都是考90分
– (現在)已知條件:國小五年級
– (過去)已知學習狀況:每次都在90分左右
– (未來)後天的期末考:你的預期是?
你是否會預期他會取得90的成績。會,為什麼?因為他過往的成績表現就是
這樣的水準你會合理的期待,這次的期末考他會有相同的成績表現…
– (現在)已知條件:國小五年級
– (過去)已知學習狀況:每次都在30分左右
– (未來)後天的期末考:你的預期是?
你是否會預期他會取得90的成績。不會,為什麼?因為他過往的成績表現就是
達不到那個水準。當他取得90分時你會懷疑他作弊。為什麼,不可能一夕之間改變
關鍵在於:學習表現具有連續性的特質。一夕的好轉可能是作弊或其他因素,但是
下次的考試就會打回原形。當然有沒有學生會忽然開竅的,當然也有機率不高而已。
換成財報也是一樣。公司就像是學生,財報就是每年的成績單。每年都交出好成績的
,你會期待明年一樣會有好表現。就實際的統計數字來看,
ROE高於 15%的公司財務的再現率高達 70%以上…..
財報的選擇兩個重點:
1.連續性
2.優質
我不在乎,一間公司單一季度的變化,因為公司偶而會摔跤。你的小孩每次成績都
不錯一次成績考差了你會安慰他,認為那只是一時的失常下次努力回來就好。但換
成公司很顯然的容忍度與耐心都變得很差。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一般人面對正常的生活場景都可以理智的判斷,但涉及到金錢時就昏頭了標準
也變了,變得失去耐心、心情焦慮、判斷失去邏輯!!
「利令智昏」是一句令人省思的話語。人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演進而有改變,
明過去可知興替。財報就是一個讓你明過去的工具,過去沒有堅實的基礎就不應該期待明天會變好。
而素行不良的經理人便是利用人性貪婪來變造損益表數字來愚弄投資人。
請記住股魚的每一檔股票持有時間都超過7年。過往參加課程的學員會瞭解真正篩選出一檔股票加入
監控中需要作足那些功課,一檔個股至少需要1天來檢視相關訊息。
「你沒看錯,一天只研究一檔個股而已」不可以偷懶也不可以速成,選一檔個股後只是開始
接下來是一連串的周邊資訊的研究。唯有如此投資人才會有信心無視外界的風風雨雨而
堅定信的念長期持有。
在過去的7年中,持股組合帶給我財務上的美好。面對下一個7年,依舊有信心可以度過。
7年前這個問題就已經出現,會問的人依舊會問。7年後我已經實現個人財務目標,而7年前
有疑問的人現在依舊還是再問這個問題。各位朋友,你在想什麼?你是用行動與堅實的數據基礎
來行動去追逐一個明確的財務目標,還是一直在遲疑不前一直苦惱於
「過去不代表未來」這個常見的財務迷思上呢?
我跟各位唯一的差異在於持股信心,如何建立足夠持股信心。這是我們要持續努力的課題。
圖片來源:網路 – 網路的迷思你都搞懂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