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 講座問題集:檢視公司體質為什麼是用年報而不是季報?

9/16 講座問題集:檢視公司體質為什麼是用年報而不是季報?

 

簡單來講,年報是一個完整的財務紀錄而季報不是。
– 季報所代表的 3個月經營成果涵蓋財務資料的準度僅 25%
– 半年報則是50%
– 年報是完整的100%

用財報選股首重體質基本面而不是營收趨勢。這對很多人來講
很難接受這樣的概念,
我們在通常接收的訊息以日、週、月的
模式不停的播放,都已經習以為常認為追蹤一家公司
就是要
不停的更新資料,不停的追蹤才能在基本面轉差的第一時間
賣出所有持股,持盈保泰。

就程度上來講,這樣做很符合一般性邏輯。普羅大眾都是這樣
在思考財報這件事情,
若熱衷於此容易被成長性的陷阱給欺騙。
還記開宗明義跟各位所講,季報僅僅代表
一間公司經營 25%的
財務揭露。如果投資人連100%的揭露都看不出一間公司的好壞

那追蹤25%季報的變化有什麼用呢?

純粹是滿足與安慰自己有在作功課的這件事情。而不是將時間放
再對的地方看對的事情,
我以之前寫過的文章:3362 先進光 – 毛利大躍進?No ….這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來解釋這件事情。為什麼用季報判斷容易誤判。詳細的內容可參考
該文章,
我直接講述這個結果。公司並沒有騙人,純用季報來看的確
毛利率從 2012 Q1:14% 大幅增加至 37% 。幾乎增加一倍,
但造成這樣的原因
是帳務數字調整的結果,一旦將兩個季度的
資料合併立即現出原形。一點都沒有增加
只是一場誤會。

這是用季報追蹤會發生的誤會,特別是營收認列的調整。一般投資
人根本無法得知。

我們從一個比較私心的角度來看這個「年報 V,s 季報」的問題,
一間公司的經營績效是
看那份資料來決定經理人的紅利呢?應該
不是季報對吧?所有公司都是用年報來評價經營績效
與紅利發放。
那表示不論如何調整在年報上一定是要完整揭露資訊,不然拿不到
績效紅利豈不是虧大了?

順著經理人的角度來看,年報有完整與績效的壓力存在,馬虎不得。
而季報不論好壞都與經理人無關
只要在年報時追回來就沒事了。此時
年報就相當於是經理人的期末考成績單公布,準度自然最高。

試想,要找一個好學生是看段考,還是看最後的學期成績單?
當然是學期成績單啊…
那才是完整評價一個學生的重要資料。

透過財報選股就如同在茫茫的大海中找尋一個閃耀的學生,要
評價一個學生都知道要看學期成績單(年報)
換成股票卻想用
段考(季報)來評價。無怪乎每個人一踏進股票市場都會失去
理性判斷的能力,
追逐利益的心蓋住理性的判斷能力。

當然,若對於財報的熟練度已經達一定程度,可以準確的看出
數字成長性的陷阱。用季報來追蹤
的確是個好方法,而財務工具
的熟練度是個關鍵。以多數來講都存在熟練度不足的問題,
最保險的作法
自然是用年報來判斷。

不過這件事不符合一般人熱愛即時訊息的天性。就工具與教學的
角度來看並沒有提供季報的必要性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依自己的
想法與能力來決定要不要用季報來判斷財務狀況。
重點就在於這
份資料對你的意義與用法在哪裡?

以判斷體質的角度來看,季報價值較低、年報價值較高
以短期追蹤與動量的角度來看,季報價值較高、年報價值較低
個人來講財報運用以體質判斷為主,故年報的意義較大。
一個資料兩面看法。就看你的用途為何!!!…

  

圖片來源:網路

———————————————————————————–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