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價格:40
-債券設計分布:85% 投資級債券、15% 高收益及債券
-費用率:0.26% ~ 0.46%
-配息機制:季配息(3、6、9、12)
時序往年底接近,市場上日益增加的不安定氛圍越發濃烈,有許多投資人開始在問,這時候是不是該先退出市場空手觀望,或者是要進行減碼等市場氣氛好轉後再重新投入市場。
以一個長期投資的信仰者而言,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離開市場,依據之前的經驗告訴我,人一旦離開市場要再重新介入,將產生心理上的阻力,不論後來是上升或是下降趨勢。在上升的趨勢中,會對價位產生定錨效應,看著自己離開時的價位與現在的價位相比,投入的成本增加,進場的意願隨之下降。若為下降趨勢,則會陷入持續想等待的心理狀態,那想找更好的時機介入,這樣的想法有錯嗎?並沒有錯,但有個問題是「什麼叫做更好的時機?」。
老師的觀念是這樣子的,投資就像是一個專案執行,只有跨出第一步才算是真正的開始,一旦開始執行只有退出與調整兩個結果,而專案啟動就為了要成功,在過程中會不斷的調整專案的步調與方向來確保往成功的方向前進,所以老師很少動念想離開市場,在更多的時候,我更傾向選擇接受市場的波動並依此調整投資組合的樣態。
債券商品的用途
股債平衡、股債平衡這是一個說到爛的話題,雖說投資的真理很簡單『用股債配置來調整波動抵禦風險』但真能做到的人鮮矣,有時我們會膨脹自己的能力以為人定勝過市場,可以精準的預測市場動向。這種想法,投資早期也確實有過。但在經歷一場又一場的市場洗禮後,學會對市場的敬畏是很深刻的體悟,就如同人對於大自然的力量必須敬畏、投資人也必須要對市場的力量敬畏,不過度預測市場、不過度膨脹自己,調整組合適應市場變化,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那債券是具備什麼樣的特色,才得以跟股票放在一起作為配置的一環呢?我想用一個概念來講「股票追求成長、債券追求穩定收益」,就像是一般人在市場熱絡的時候會想買股票獲利、當市場不穩定或是持續下跌時,會想將他撤出放在銀行鎖起來一般,股&債各自滿足不同時間點的想法需求。那在一個投資部位中同時有股與債的話,那類似一種完全涵蓋的概念,市場上漲時候我有股票追求成長、市場下跌的時候我有債券抵禦風險,不論哪種狀況都做足準備。想追求長期穩定投資的人,適度的股債配置有其必要性。
不穩定時代哪種債券適合投資?
說到債券這種東西,高殖利率的討論是不可避免的。像是台灣定存利率為1%那投資債券商品殖利率要比定存高是一定要,前面有講到了買債券商品就是追求「穩定收益」,殖利率高低是個重點,若比定存還低那不乾脆定存就好了。
而債券的種類事實上還蠻多的(大家都在發債搶錢),以入門來講國家級的債券肯定是較有保障的,而我們從一份各國政府發行的債券殖利率資料中,可以看出殖利率分布的狀況。
在歐美成熟國家發行的債券基本上都偏低僅在 0.4% ~ 2.2%的水準,而新興市場國家則普遍超過3%以上,那這樣要怎麼選就大概有底了。這跟投資不變定律一樣,風險越低預期報酬率越低、風險越高預期報酬率越高。像是圖中的土耳其高達6.9%的殖利率,可想見該國政經風險與違約率比其他國家高出許多,若是針對單一國家的債券投資則應該避免投資該區域。
透過債券ETF避開單一國家的風險
在進入市場的時候,若沒有很大的判斷把握的話,其實透過一籃子標的物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單一國家出事的風險,以前的作法是透過買進債券型的共同基金,那現在的話我傾向於使用債券型ETF來規劃。原因很簡單:「1.買賣方便、2.費用低廉」。
費用率的矛盾
費用低廉的部分,這是跟同類型的共同基金相比,而很多人都拿XXXX檔最低的費用率來比較,這個比較的基準上就是個錯誤,比較的首要原則是「同類型」。
另外常見的則是拿海外ETF比較國內的ETF,市場規模差異造成的費用率差異,這就是個市場機制,你要嘛接受要嘛離開,說破嘴也不會改變的。拿國內型ETF費用來打臉國外型ETF的費用很高,這種比較在基準點上就已經有問題。
就如同一樣的東西,台灣市場就是比人價貴、在海外市場就是比較便宜,沒辦法人家市場份額夠大,吃的下數量來壓低成本,我們就是做不到,要不接受要不就是自己去海外買。我認為ETF在逐漸普及之後,這樣的比較與矛盾的比例會大幅增加,如果投資人在這方面沒有一些基本的認知與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就淹沒在網路的各種意見之中。
新興債可投資,但記得小心高風險國家比重
剛有提到透過債券ETF投入市場是較佳的選擇,而更佳的選擇則是一開始就減少高風險的國家級債券的比例不是更好嗎?這種東西市場上當然是會有的,像是 00870B 元大15年期以上新興市場主權債ETF 便是一開始就鎖定在投資級新興市場債券搭配少數比重的高收益級債券,大部分的資金都放在低違約率與相對高殖利率債券的投資商品,讓風險與收益取一個平衡點。
以上圖為例,明確的指出其所投資的標的主要鎖定在「Aaa ~ Baa」等級商品,這部分就主權債的部分來講統計期間為「低違約率」,相信看到低違約率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而圖中下方紅字的部分則是提醒整體的債券組合有15%放在非投資級債券(又稱為垃圾債券)上,這是ICE新興市場15年期美元主權債權指數本身的配置模式,ETF是採用複製指數的被動式投資策略自然連這塊也是一併複製,若想要純投資級債券的投資人這檔就不需要考慮囉。
資料備註:以 Vanguard 發行 ETF 作為績效基準 (2019.12.08查詢),比較各類型差異。
以一檔大部分比重放在低違約率的產品(85%低違約率、15%高違約率)是否表示報酬率極低呢?就統計資料來看並不是這樣的(可參考 VWOB的績效資料當成對比),相反的在承擔適度風險的條件下反而有較佳的報酬率表現(跟其他種類債券相比)
而我們來看一下該產品的比重分布狀況:
其實重點放在右邊的評等分佈圖上,可以看出這檔商品集中在BBB這個等級上來追求相對的最高報酬率表現。
所以就整體上來看,這是一檔將投資策略放在「新興市場選其中高評等低違約率國家級債券」的投資模式上。
策略關鍵
- 新興市場表示相對高殖利率
- 高評等表示低違約率(85%)
- 國家級表示相對安全
- 搭配一定比重高違約率(15%)提高報酬率效果
以這樣的商品而言,應該算是在保守中追求較高報酬的作法,而該基金採用依規模調整費用率的方式,最高為0.3%+0.16% = 0.46%、最低為0.2+0.06% = 0.26%,這算是面對投資人對費用率的期待提出的作法,其實也合理啦,隨著規模增加適度的降低費用也是一種對投資人友善的方式,投資人若是想利用債券ETF來降低對市場的波動風險,像是這檔 元大15年期以上新興市場主權債ETF 也可以納入考慮之中,至於其他投信所發行的同類型產品,有興趣可自行找資料研究比較其差異性。
(額外補充)債券ETF 常遇見的幾個問題:
流動性:
這是一個老是被提及的問題,會一直被提到的原因是將「ETF」當成是一種股票了,我們再強調一次 「ETF = 基金」他的優點就是可直接證券市場交易但並不代表他是股票,我前一陣子有看到一個有趣的詢問『請問XXXX ETF 的 ROE 是多少? 他跟 XXXX 公司比起來有沒有比較好?』,這誤會看起來蠻深的。而債券ETF屬於配置型的商品,不像股票會經常性交易。容易出現低流動性的現象,一般來講發行商有造市(創造流動性)的責任,至於造市做的好不好、低流動性時買賣會不會出狀況這跟造市商的積極度有關
規模大小:
會問這種問題大多是擔心該檔ETF會不會下市有關,ETF是一種基金,正確說法是清算。
-下市:價值歸零,血本無歸
-清算:殘值退還參與股東,取回清算資金
清算規定:基金最近三十個營業日淨資產價值平均值低於新臺幣1億元,已達其信託契約所定之終止信託契約標準。如果真的很擔心,那麼新上市的、跟上市後規模太小的就不適合做為參考。
上市會不會出現首日大漲:
股票型可能有機會,債券型的目前是沒見過。不過要特別注意ETF有個特殊的名詞稱為「溢價差」,就是淨值與市值出現偏離的現象。當市場出現偏離是隔天一定修正,而修正的方向以「淨值」為基準,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延伸閱讀:
1. ETF折溢價 問題 – 很重要,想投資ETF的人必瞭解的機制
2. ETF交易實務 的補充說明(漲跌幅、下市、成交量)
3. 2019.11 台股市場 ETF清單 與分類一覽表
4. 台股 債券ETF 規模一覽表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