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潛力股_經典回味與心得導讀
(本文獨家刊載於今週刊1119期附刊﹍限量發售)
博客來購買連結:https://goo.gl/K643z7 (7-11購買才有附刊唷)
經常有人問我何時開始踏進投資的領域,而那是一個求學的階段對於各種課外書籍來者不拒,從文學到科幻,從野史到傳記不同類型的書本內容大大的激起學子的好奇心,當時的年代裡投資理財還是一種很少見的概念。當然有些朋友不太相信,相較於現今到處隨手可得各種理財期刊,不論是針對個股、產業或是總經面向,只要你想要一定找得到就怕沒時間可以仔細閱讀。
但在當時卻不是這麼一回事,能夠從哈佛商業評論中涉獵到一點商業財經的內容已屬難得,以台灣本土期刊中大概就屬天下與遠見雜誌可以從裡面各種產業趨勢中讀到一點投資理財的觀念。當年到底是怎麼被觸發投資熱情的呢?關於這件事情,幾乎是經歷再久的時光也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時的感動,那大概是第一本吧,在一天內就讀了兩遍仍久久難以相信,原來這世間有一種方式稱為「投資理財」可以將手中的資金透過標的與時間的加成,變成一大筆的資金甚至於一輩子都用不完。
書中有三個內容,時刻多年仍刻印在腦海中:
-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在人類的歷史之中有許多雄偉的建築被列入七大奇蹟之中,像是金字塔、中國長城、泰姬瑪哈陵等,若有幸能一賭風采必定會受到雄偉建築的震撼,想想這樣的建築動員了多少人力與心血才創造出這樣不朽的事物。而這第八大奇蹟則與建築物無關,乍看之下是個計算表卻蘊含了時間所衍生的投資價值,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如果投資後不理他,那麼一筆資金的複利變化會長什麼樣子:
以我們較常見的10%報酬率作為假設,在年初投入後歷經30年的複利累積,原始投入的金錢將會成長為17.45倍,以10萬元資金來講的話就是成長為174.5萬。這就告訴了我們一件事情,在還年輕的時候選擇正確的投資標的資金將隨著時間一同成長。
當然在現實的環境中,要能找到每年穩定且持續提供10%報酬率的標的物不好找,但這也就是投資的挑戰與樂趣,不少人窮盡一生的心力就為了找到更好的標的物來提高報酬率的終值。複利表雖然有點理想,但它的重點是揭櫫了一個未來方向讓有志者可以追逐這樣的夢想,
- 諾貝爾基金會獎金來源之謎:諾貝爾獎(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諾貝爾是炸葯的發明者,因此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但他對自己的發明用於破壞感到震驚,於18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920萬美元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以上內容,引自MBA百科)。
基金在運作初期是將資金儲蓄或是購買債券的方式來獲得利息並藉此來發放獎金,但隨著發放次數與時間利息的收入已不足以支付獎金支出與日常運作的花費,看著基金會可能會因為資金耗盡而無法運作在1953年的時候,基金會做出重大決定將資金投入在房地產、股票與共同基金上,此一決定徹底的改變了諾貝爾基金會,隨著報酬的增金與時間複利的累積,該基金會至今仍持續運作當中且每年都有足夠的資金支付各個獎項的獎金支出。
基金會的故事與複利表相互呼應,將資金投入在有報酬率的標的物上隨著時間複利的反覆累積,資金得以持續增長並使基金會維持百年而不墜。
- 國泰人壽的高階主管大會:這個場景故事是這樣某一場的高階主管集會中,董事長慷慨激昂的詢問底下的各位主管,你們跟著我一起打拼多年絕對沒有虧待各位,有沒有人跟我奮鬥多年身家沒有破百萬的(以現今來看百萬好像沒什麼,但在當時百萬已可被稱為富翁,甚至有百萬富翁一次),底下主管群不知該怎麼回應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從進公司打拼開始,公司每年獲利的分紅配股與現金股利,隨著時間的反覆累積,光領過的現金股利就超過百萬數字更不用說分紅配股的價值,年輕時打拼的一張配股經過這麼多年的股利配發早就從一張變成數十張,各個高階主管身家少說都是破千萬以上的等級。
這故事裡告訴我一件事,跟到對的老闆與正確的產業,即使是一般的上班族也有機會可以成為人人羨慕的富有階級,更重要的話我那時才知道原來公司會有分紅配股這回事。
這本書的內容敲開了我對於投資理財的想像,就猶如發現新大陸一般,每到書局之中便是積極的尋找看看有什麼相關書籍可以進一步參考學習,不論是技術線型或是證券投資,只要是跟投資扯的上邊的通通來者不拒。在那時因為是個窮學生,除了站在書店內慢慢的看完一本書外,如何用有限的金錢有效率的買書來看其實是個重要議題,就如同理工學生常說的讀電子學就要看史密斯(Smith)的版本(大學電子學的經典教材,幾乎大學都指定用該版本授課或列指定書籍),那買書當然也要買經典推薦才不會浪費錢,在這個設定下幾乎許多知名的經典書像是證券分析、智慧投資人、漫步華爾街、征服股海、股市作手的回憶錄、選股戰略、非常潛力股等等都囊括在購買書單中。有些書甚至於在當兵的時候還帶到兵營中抽空順便看。
其實後來想想,一開始就鎖定這些經典書籍是有點吃力不討好的,這就有如剛學會怎麼爬郊區的小山就以為自己可以征服百岳一樣,嚴格講起來看得非常吃力且在投資實務經驗缺乏的情況下,很多的內容其實也搞不清楚是否為重點。但隨著經驗的累積再回過頭來看看這些經典書籍,讀來可說是俯拾之間盡是滋味。
非常潛力股是本值得在不同投資階段反覆閱讀的書,雖然是著重在成長股的類別上,但各種觀念用法雖已事隔多年卻也相差不遠,這就表示這麼多年來投資市場歷經各種變化與交易工具的改變,但投資觀念的本質上卻沒有太大的差異,投資人只要一次學會正確觀念與技巧足以受用一輩子。作者費雪是個廣受推崇的基金經理人,在內容中不吝與投資人分享他多年所累積的觀察技巧與心得,在這邊投資人可能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我說是「觀察技巧」而非投資技巧呢?
一般來講我們會將投資技巧分成質化與量化分析兩種模式,常見的用法是透過財務數據或是交易數字所形成的量化性分析(財務指標、技術指標..etc)來判斷當下的標的物狀態是否適合買進。然而質化分析是相對困難模糊的表達形式,沒有特定的解析模式、沒有數字甚至於判斷標準都是一種自由心證,在這樣的限制式下便依賴投資人過往的經驗累積輔助才能進行判斷。
在書中經常可見像是閒聊法、十五項原則、注意事項等,對初入投資領域的人而言不容易理解,但理解之後才發現對於投資的奧妙之處。書中有些重點之處希望藉由講解說明能讓每位朋友都能多領會該書精華之處。不過在開始之前,仍要提醒一下「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中所詮釋的意涵隨著時代型態的改變也需要做出一點調整,若只是純然的相信書中內容而不思因地制宜,那再好的經典內容也無法產生良好的功效。
閒聊法重點提示:商業世界中的情報網是非常值得關注,人們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關注特定公司,令人驚訝的是只要從每個人的意見中擷取具有代表性的意見,即可掌握出產業內每家公司的優勢與劣勢。
事實上呢,針對同一件事情若能同時擷取不同方向切入的看法,我們大致上就能正確掌握整體的面貌。一般人在投資上的習性是只相信自己想看到的東西,這造成的資料收集的侷限性,無法看到全貌就不容易判斷企業發展的走向。在現今的網路時代訊息都有如光速般流動,只要投資人願意可以很輕易的收集到各種訊息,作者雖然要求我們要進行親身的訪談來擷取有用訊息,但身為基金經理人看似容易的安排在其他人眼中卻是一張難以取得的入門票。
所以一般來講會退而求其次,訪談收集訊息改為用只買自己可以瞭解的產業個股或是生活中容易接觸觀察的產業。舉例來說,我曾在外部授課時有時跟學員進行一項活動,請他們將將親自平日會接觸的產品與其對應的企業一一列出,現場來進行一場即時性的觀察訪談,你覺得這間公司的產品如何,這幾年你對他的評價是上升或是下降?他的東西好用嗎?你有感受到他的變化嗎?將這些正面評價的公司去回溯變好變壞或是累積報酬的部分,我們都會意外發現,當我們以消費者的身份所感受到的變化居然會與股價的變化成長有關連性。一般來講,正面表列的公司會擁有較佳的報酬率,負面表列的公司報酬率較低。一般常討論的像是5903全家超商(進行店面升級,增加服務項目)、1707 葡萄王(直銷通路大幅拓展、在台灣與大陸的能見度大增)、1477 聚陽(Lative 品牌興起與搭上機能紡織熱潮使用率大增),在2013 ~ 2015年間至少為投資人帶來了豐厚報酬。
從上表中可以發現買進正面表列的公司得以擁有比大盤指數更佳的報酬率,這點與作者的理念相同。看到這邊想必也有許多投資人在想這真是一群幸運的學員居然都能認識與持有這些優質標的。
但很遺憾的,真相與各位所想的恰好相反。在課堂中所討論的正向表列個股,大多數的學員都沒有買進,手中所持有的個股都與生活經驗相反,越不瞭解的越是難以碰觸的企業,反而容易買進持有。容易觀察與切身經驗相關的卻什麼都沒有。
這正是一般投資人的通病,不容易碰觸到的傾向於透過網路系統取得資訊而這些資訊都有相同的傾向「報喜不報憂」或是報一些令人搞不懂的專業名詞,在這些包裝下誤以為他是一檔具有良好潛力的個股。而自己每天可以用到的產品,可以輕易透過體驗與觀察的企業反而棄如敝屣。
利用不同面向的觀察與訪談確實可以讓人掌握到企業實質的經營狀況,但是若投資人的習慣沒有改變仍傾向於相信不理解的言詞包裝所美化的企業而不願意開啟心胸觀察貼身事物的變化,那麼再好的閒談技巧也不見得有助於投資績效的精進。
別害怕在戰亂陰影下買進股票:戰爭的恐怖會阻斷我們的想像力,每當國際市場的緊張局勢帶來戰爭的陰影時市場總是會深受影響。這是一種心理現象,但從金融的角度來看,這幾乎是莫名其妙。
別跟隨羊群:一時的狂熱或是對於事實的扭曲解讀,可能會持續好幾個月甚至於好幾年。長期而言現實終將結束這一切,有能力透視大多數人的意見且直指事實真相的人,可以在投資領域獲得豐厚回報,但這種能力不容易培養,因為圈子內的意見會綜合成一種強大力量,影響每個人的想法。
我想把這兩個項目放在一起談論,這其實會伴隨著一起出現。在作者的年代裡戰爭的陰影隨時可能出現,但換成是現代相對於穩定和平,用戰爭這個字眼不太恰當,我們將其換成「利空」這樣會比較常見一點,所以標題可以換成「別害怕在利空陰影下買進股票」,而羊群則是指未經思考跟隨意見領袖起舞的個體。
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經營層管理失當或是產業條件的意外變化而出現利空狀況,利空發生時通常反射性的反應是離開(賣出)這是很常見的狀況。那在真實環境下,當發生重大利空狀況,人們會急於想瞭解其他人的看法(請注意是瞭解其他人而不是自己先判斷狀況),一旦此時有一份資料訊息指出一個看法通常後續出來的訊息都會很巧合地均有類似的結論。
這個迴圈是怎麼發生的呢?當第一份資料指出一個看法,其他份報告也基於第一份資料的基礎下指出類似的結論,隨著資料的快速散佈每個人都接收到相同訊息,在這個過程中集體共識就這樣發生了。集體共識可怕之處在於人們會產生類似於旅鼠的行為,只要第一個人怎麼做後面就只是跟進,鮮少再去思考資料對錯與真相。所以經常是當利空發生時,第一份資料看壞後市,投資人會在同一時間拋售手中持股,股價大幅重挫,尚未行動的投資人恐慌跟進,股價繼續重挫。這樣現象會持續到企業發佈訊息或是隨著時間淡化後才會慢慢終止。
在2012年時記憶體封裝測試大廠6239力成科技,其主要的合作伙伴日本爾必達因經營不善導致債務高築申請破產保護,連帶使得力成科技出現倒帳危機。因爾必達公司佔力成科技營收比例達35%以上,使得這次破產保護申請強烈衝擊到力成未來的營收表現。
股價重挫是個必然結果,因為大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如此。但第一份報告出來的內容則是加重了股價下挫的局勢,因該報告中指出力成科技有可能會因為這次的事件而導致公司無法繼續經營,這樣的結論衝擊性頗大後續不論各家券商所提出的研究報告也均指出類似方向。
當你聽到手中持股的優質企業忽然變成會下市的企業,當然是趕快出售換回資金啊。從下圖中為該公司從事件發生的2012.02事件發生至今的股價線圖:
在當時股價在短時間內從75的價位快速跌落至48元,最低於曾達40以下的價位。這其實就是一個很明確的利空加上羊群效應的現象,因當時來自於爾必達的倒帳損失換算成利潤減損大概是20億元,而該公司整體的年利潤數當時有64億,也就是說在最差條件下淨利損失仍不會造成該公司由盈轉虧,僅是獲利數字的減少。另一方面若出現倒債時,爾必達的產品力成有權力直接處份交由其他公司處置降低減損金額。
更進一步來看,爾必達的應收帳款佔力成淨資產僅為5.6%的比例,一間公司會因為5.6%的資產損失就倒閉的話也太匪夷所思。當時我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買進機會並發佈在個人網站(股魚網)上,其間收到不少批評,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建議,其所持理由不外乎所有券商資料都指出該公司有倒閉危機,沒有投資價值。對於此一現象,只能一笑置之,在投資市場中如果沒辦法獨自思考每一事件背後的潛在影響做出判斷的話,那你在市場中就僅只是準備被犧牲棋子,難以走出自己的方向。關於力成科技的買進與賣出記錄(點此前往),各位可以在股魚網上找到當年的文章內容,在此就不再贅述。
其他書中還有想是股價判斷、買進賣出原則、分散投資迷思等,無論是那個章節都是值得一再回味與檢討。這個多年的投資經驗告訴我一件事情,贏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技巧與堅持,非常潛力股為投資人揭露了一個時代偉大投資人的經驗想法,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站在巨人的肩榜上可以一窺當時的思考與反覆粹煉自身邏輯,今日有幸再重新閱讀並為各位讀者導讀部分內容,我不見得認識你但希望能與各位一同領略閱讀此書時的感動。
博客來購買連結 : https://goo.gl/K643z7 (7-11購買才有附刊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