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3率 輕鬆找出賺錢好公司
是本業獲利?還是業外收入曇花一現?
一度投資失利、但從財報規則中找出獲利心法的股魚認為,損益表之中,
投資人應該優先觀察「營業利益率」的高低變化,若能找到本業收入占獲利較高、
且獲利維持一定水準的公司,就可以安心續抱。
目前台股的上市櫃公司合計已達1,500家,面對數量如此多的標的,
投資人往往無所適從常問:「依照什麼標準選股?哪些指標最重要?」
畢竟要比較的項目五花八門,產業、規模及稅率彼此不同,為1檔標的下「好」
與「壞」的評價,還需要考量許多變數。投資人不禁想問,有沒有方便上手、
同時可以呈現公司競爭力的數據指標呢?
答案是:有!而且就位在財報之中,格式簡明易懂,只有3個比率數據!
這3個數據,可以上網從公開資訊觀測站、或企業的投資人關係專區查詢,
它們分別是「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和「淨利率」。
3率的構成
以公開資訊觀測站為例,這3個比率位於損益表「金額」項目右邊,只要
下功夫鑽研這3個比率,想洞察公司競爭力、經營品質,再也不是難事。
因為仔細比對3大比率和股價,有助於領悟財報數字的變化,確實會左右
接下來的股價發展,更會牽動個人的投資績效,這就是「基本面」
最直接的影響力所在。
多數投資人都是小散戶,經常慨嘆自己沒有「內線」,明明覺得篩選出
1檔好標的,股價卻遲遲沒有表現,因此覺得財務指標和績效未必有關。
但專家指出,只要徹底掌握這3大比率的意義,即使投資人不能比市場
更早知道消息,也能夠避開「很可能賺不到錢」的標的;換句話說,
只要根據數據、刪去不合格標的,從剩下來的「中等生」與「資優生」
中挑選,獲利機率自然提升許多。
3大獲利比率 營業利益率最重要
「我認為3率之中,以『營業利益率』最重要、參考價值最高。其次是『淨利率』
,最後才觀察『毛利率』!」投資理財作家股魚提醒投資人,長期持有不一定
能獲利,重點還是在財務表現。他說道:「從財務指標來看,在公司財務
往下走的過程中,投資績效會變成負值,而且時間愈長,負值愈嚴重!」
著有《明牌藏在財報裡》一書的股魚,投資經驗接近15年,他以10萬元本金
入市不久,就慘賠4成退場。初出茅廬第一役,只是虧損區區4萬元,但從比例
來看,相當於剩下的6萬元必須繳出近7成報酬率,本錢才能回到初始的規模。
對家裡經營餐飲生意的股魚而言,4萬元更是得賣掉數千個便當,才能
賺來的利潤。這次難忘的教訓,讓他很快確立自己的投資法則,也就是
先剔除不合格標的,留下好標的。
從執行面落實紀律之後,股魚回顧平均過去10年來的表現,每年他的
投資報酬率相當於2成以上,並且累積上千萬身價,在在顯示,依據
財報選好股、避開壞股,的確是戰勝大盤的利器。
股魚指出,投資人應該嚴守的心法第一條,便是「避開不會讓你賺錢、
甚至有財務地雷的壞公司」,才能提高勝率。股魚的經驗就是花了
1年多時間,將過去10多年來曾經出現財務問題的公司,
一一檢視是否具有相近的特徵。
分析3大獲利比率,就是分辨1檔個股有無獲利能力最清楚的指標。股魚分析
,「毛利率」代表產品本身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將毛利減去營業費用後得到
「營業利益,其占營收比重就是「營業利益率」,可以看出公司整體的
經營能力,「淨利率」則是全公司盈虧占營收的比率。
「理論上,看『淨利率』應該是最好的指標,但企業可能會處分業外資產、
創造一次性利益,讓淨利表現看來和實際情況失真。所以建議投資人,
觀察『營業利益率』以提高準確度。」
輕鬆3步驟 用3率找出及格標的
既然3率是一組簡單易懂,同時可見各家公司獲利能力的指標,選股時,
當然可以拿來篩選標的。股魚分析3率的應用時表示,至少透過3步驟分析,
能夠篩選出一批「至少及格」的標的,之後,則可以再繼續檢視其他指標。
步驟1:企業合格的條件首先是,「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和「淨利率」
,至少都大於0,也就是說,企業無論賺多賺少,至少維持在不賠錢。
同時,本業收入比率超過80%,這樣才可以減少業外收入的干擾。
(註:以營業利益∕{營業利益+業外收入}>80%)
步驟2:比對歷史資料。股魚指出:「資料的連續性也是考慮重點。若只看
特定的單一年度,不足以確認公司體質。」
股魚指出,通常一個完整的產業循環,從高峰到低谷,為期大約是5年時間。
在歷史資料上,該公司最近5年的本業經營、稅後淨利,都必須不能虧損,
才算符合條件。
步驟3:連續5年的財報都符合上述的條件,表示企業有能力複製其經營優勢,
財報數字才具有參考價值。
對運用3率選股者,股魚提醒,這個方法有些限制,投資人必須一併考量,選股
才能得心應手。例如不同產業之間的經營特性,投資人就要當心。像是占台股
總市值超過一半的電子業,因為許多企業雇用大量工人、在全球各地投資
成立廠房,但是終端產品上,完全看不到該公司的商標,也就是為下游客戶
代工。在觀察這類代工業者時,就不宜只靠獲利能力來論英雄。
留意產業特性 分析數據更為客觀
「認為這類公司『毛三到四』(指毛利率低得只有3%至4%),所以沒有
競爭力,其實這有點可笑」股魚直言,當客戶發現上游廠商獲利不錯時,
通常會要求上游廠商降價,如此一來,原本的獲利優勢就會立刻消失。
「所以,代工業者毛利率偏低是常見的情形,而會透過提高資產週轉率,
讓同一套設備量產更多產品來增加收益。」
股魚指出,固定資產吃重、成本負擔大的公司,毛利率不易提升;相對地,
沒有高額投資廠房、設備資產負擔較輕的研發型企業,毛利率偏低的
機會亦不常見。這類企業,尤以IC設計業者為代表。
股魚指出,IC設計公司推出的產品,分別針對特定用戶的需求量身打造,產品
區隔程度相當高;比起其他類產品,每個世代的IC汰換率相對頻繁,在此情況下
,IC設計業者自然能享有比較高的毛利率。股魚分析,產業特性不同,
就必須一併考量,如此才能得到較客觀的結果,而不至於被數據迷惑。
另外,股魚也提醒投資人,不必過度強調「護城河」的觀念(指企業
擁有難以跨越的競爭優勢),只要確認財務沒造假,大可放心續抱。
「當然護城河愈寬(指技術門檻愈高 or 特殊的商務模式),享有利潤
的時間就愈長。只要反映獲利的3率年年維持水準,甚至向上提升,
就可以被當成是有護城河的公司。」
然而,護城河本質究竟是什麼,對投資人來說並不重要。股魚舉一間上市公司
為例說:「原名恆義食品的中華食,投資這家公司的年複合報酬率約為10%至15%
,它的主要產品是中華豆腐,但它的護城河是什麼?」股魚指出:「是豆腐配方
有機密嗎?生產豆腐有技術門檻嗎?或公司有品牌光環?這些顯然都不完全是
創造優異報酬率的原因,無論如何,投資人只要關注最後的獲利果實甜不甜、
能夠甜多久就好了。」
每一季,上市櫃公司的財報都會公告一次,在股海中尋找方向,1年只要
花心思4次、認真下功夫分析標的的財務體質變化,就能夠洞察機會所在,
可見財報一點也不是落後指標,反而是投資者成功的參考訊號!
使用3率的錯誤迷思
「多數投資人只關心EPS(每股盈餘)成長,這是個迷思!」股魚指出,
淨利既然是「本業盈虧」與「業外收入」總和,公司就可能透過處分資產
等非本業的手段,創造獲利大增的現象。由於土地、產品、專利無法複製,
等到隔年沒有處分收益進帳,公司獲利很可能就會打回原形。因此,
跳出只看EPS的迷思,是投資人使用3率的成功第一步。
此外,「毛利率」也比「營業利益率」容易被調整。股魚指出,由於媒體經常
報導企業「毛利率」的增減情況,投資人已經習慣將「毛利率」視為重要指標,
以衡量公司經營體質;所以出現「毛利率」好轉的新聞時,有可能只是公司
在成本、費用之間來回調整的結果,而不是企業的營收出現根本性改善。
這一點,投資人也必須高度提防。
上網查詢Step by Step
1 連上公開資訊觀測站mops.twse.com.tw/mops/web/index,在上方欄目
點選「財務報表」→「採IFRS後」→「合併/個別報表」→「綜合損益表」
2.輸入公司代號,並按下「搜尋」即會出現該家公司的損益表
只看毛利率是不夠的!
──兩家上市公司獲利能力比一比
A電子公司
說明:這家電子公司毛利率一度突破4成,看起來似乎有好轉跡象,但實際上,
獲利情況並非如此;因為代表公司本業整體獲利的「營業利益率」,
卻是逐年下滑,去年更降至負81.6%,顯示本業經營虧損情況日益嚴重,
兩者落差愈來愈大,顯示「毛利率」的改善並沒有益於改善獲利。
B瓦斯公司
說明:這家瓦斯公司經營公用事業,營收、獲利的波動,相對比製造業低,
大致上,「毛利率」和「營業利益率」變化方向相同。從長期獲利的角度來看,
這種相對牛皮的公司,或許投資人難感興趣,但股魚指出,當一家公司
長期穩健獲利,同時「毛利率」和「營業利益率」落差較小,
才是相對適合一般投資人掌握的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