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一個熱衷於投資理財的地方,走在路上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理財訊息
例如說:
便利商店:財經雜誌
書報攤:財經報紙
網路:財經訊息
公車看板:基金訊息
廣播:權證訊息、理財節目、解盤
要想碰不到這些訊息還真的也一點難度。說理財是台灣另一種全民運動也不為過,大夥熱衷於投資比較常見的呼籲原因不外乎幾個:
1. 理財雜誌:收入有限、用投資幫自己加薪
2. 理財雜誌:對抗通膨
3. 權證廣告:以小博大
4. 基金廣告:懶人理財,每月儲蓄一個夢想
5. 基金廣告:專家帶你前進全世界
先不要管這些理由是對是錯。這些都是從一般人內心的渴望來出發吸引投資人將資本投入來換取一個希望。對,沒錯! 只是一個希望而已。雜誌賣給你一個透過投資致富的夢想(雜誌多賣一點,你可以幫助雜誌社賺進更多收入),基金賣給你一個只要躺著財富就會自己往自己湧來的夢想(其實它只是想要手續費與保管費而已,你能不能致富不是他的責任)。
任何一種管道與工具都有目的存在,也許是幫助你也許不是。要看投資人自己能在這個工具的協助下能發揮到什麼程度。個人始終相信「將資金交給別人處理,也等同將致富的機會交給別人」。並沒有什麼組織存在的目的是要幫助你致富的。投資人花時間投入做些研究來幫助自己提升績效,這是每位投資人都不能迴避的課題。
在這個課題之下,要去思考一件問題。在什麼情況下,投資人才會自己做研究?當然是要會痛的時候,才會有研究啊。沒有痛徹心扉的體驗那裡知道問題在哪裡?
沒有徹底嚐過虧損的痛苦之前,其實花在多時間去研究技巧、去看盤、去上課、去研讀刊物。嚴格講起來只是在浪費時間,就沒感覺嘛!為什麼有些書籍有人一看覺得是經典有人覺得是垃圾。沒經驗的投資人喜歡學技巧;有經驗的老手喜歡別人的經驗談。兩個立足的點不一樣。老手痛過、虧損過,知道問題在哪裡。透過經驗的分享可以汲取到改善的方式進而領悟別人的經驗。經驗這種東西難以用文字傳達,只能自己推敲。
就如同武功密笈在凡人手中只是一個有人像動作的漫畫書。在武林高手手中卻是讓自己能力再提升的寶物。
那一般人要怎麼才能讓自己快速走過青澀期呢?關鍵在於資本。為什麼是資本?坊間不是說用小錢理財,學習經驗只要有實際投入就好資本大小有關係嗎?
有,關係很大。資本太小不要談投資而是要談理債,先把債務搞定後再談投資。投資要有「痛感」才會真正認真去面對投資的各個問題。每個人痛感的幅度不一樣
我們先來想一個問題:一天的漲跌幅只有一個便當錢(70元),你會很認真看待嗎?如果不會表示投入的部位太小,小到根本不在乎。我們應該做一點設定來讓自己「有感」。
我會建議用一天的跌幅趨近於一個月薪資來作為投入的基準。以一個略有工作經驗的上班族月薪35K來看。股市一天的漲跌7%。則資本投入準備至少要50萬。低於這個數字的話,儲蓄會比投資來得重要。
當一天的漲跌幅超過一個月薪資收入時。你個投資心態會改變,會變得謹慎小心、會有擔憂、會認真看待投資這件事情。此時個人才是真正開始吸取投資經驗,當資本過小腦袋中想個只是投機,想個只是如何以小博大。
若投機習慣一建立,部位放大時便成為災難。小投機怡情可以讓生活增加一點刺激感,大投機可是一番兩瞪眼,輸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有一定的部位規模,才會建立投資的成就感。想想看,如果投資部位只有5萬元。好不容易忙了一整年結算賺進了10%卻只是5,000元而已。贏了面子(年報酬10%)裡子卻很空虛(實質獲利5,000)。此時目光難免會向一些標題為「一年10萬變百萬」的工具移動。
嘿嘿,一年10萬變100萬。年報酬率高於1,000%。第一年10萬變百萬,第二年百萬變千萬,第三年不就千萬變億元。這塊土地的人民豈不是只要工作個一年賺進10萬後,就無須努力。只要透過金融市場交易均可人人富足安康?若真有這麼好的報酬率,那政府基金開出招標規格為「絕對年報酬率9%」那人民應該是去告政府瀆職而不是罵他開出9%的報酬率要求。
所以,幫自己一個忙吧。看看自己投入的部位到底會不會產生「痛感」。如果沒有就想辦法增加一點資本投入不要拿著幾千元當資本,整天只想賺個便當錢。
當部位越來越大,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有錢人是用保守穩健的方式投資理財,寧可追逐每年穩定的報酬率,而不是整天幻想不可思議的高報酬。
加入股魚好友,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想提早結束退休展開新人生,讓投資理財助你一臂之力。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