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金觀後感 (1) – 貪念源於人性的不滿足

奪命金觀後感 (1) – 貪念源於人性的不滿足


圖片來源:網路

假日撥空找了「奪命金」這部電影來看,原本以為是部金融詐欺案的電影。實際一看才發現內容其實是在描寫日常百姓對於金融商品的潛在想法,裡面的角色中,對於購買基金的大嬸印象特別深刻。尤記得連動債風暴後,各金融監管機構無不對潛在的風險投資均設下層層的限制,但金融人員台灣應稱為「理專」則是想辦法鑽出法規的漏洞來銷售高風險商品。

 

為什麼會對這一段特別有印象呢?因為這一段反應出「理專」的理性掙扎與業績的壓力下的考驗,過程中理專很專業的依據風險屬性提供適當的商品,但客戶「大嬸」卻不領情只想要更高的收益。接下來就是熟習的場景啦,當理專從定存1% -> 公債 2%開始推薦時客戶的眼睛忽然開始發光,當商品轉為5%收益平衡基金時大嬸幾乎想掏出錢來了,一聽到新興市場3個月有7%收益時。內心只想到一年的定存才1%,而新興市場基金卻有7%/一季收益績效。那還管什麼風險只怪罪理專為何現在才告訴他,而理專明知該商品不適合他為了業績壓力也沒辦法。接下來就是一場客戶與理專配合演戲來符合法規的對話戲碼。

 

這個過程中,銀行完美的符合法規。已測過客戶風險屬性、已告知風險、已從書面、影片等手段告訴客戶會有風險。但客戶為了要取得潛在的收益,很顯然的不管那些影片的警示仍執意要買進,最終的戲碼就是一場金融市場的崩潰來重擊這場遊戲。

 

這個戲碼赤裸裸的詮釋散戶的心理想法,只見利益而無視風險。只看見短期可以取得7%的利益卻忘了短期能創造7%一樣能在短期虧損7%的簡單道理,硬將自己推向一個不適合的風險產品。市場的多數人豈不跟影片中的大嬸一樣,只想到短期可以快速獲利將投資的本質轉成投機的賭注而不自知。

 

讓我想起,個人對於投資的堅持。將排除潛在的風險列為第一要素,寧可降低獲利的比例也要盡可能確保資本部位的最小虧損。能留在市場的才是贏家,當股市反彈的時候手上卻沒有部位,那真是世上最讓人懊惱的事情!

 

次篇:
奪命金觀後感(2) -股市是對於未來的預測 

 


圖片來源:網路 – 貪婪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會讓人忘了自己是誰.

———————————————————————————————————————–

Related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